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6月3日刊文称,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全球优秀科技人才选择中国作为开拓事业之地,美国应该寻求与中国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全文摘编如下:
西班牙遗传学家何塞 帕斯特-帕雷哈(Jos Pastor-Pareja)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的顶级实验室工作,并在其所在领域的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2012年,他做出了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放弃耶鲁大学研究职位并移居中国。“这里的研究经费有保证,有充足的技术人员以及从头开始建立遗传学研究中心的机会。”帕斯特-帕雷哈说。
中国在科学领域正在迅速崛起,它正在吸引像帕斯特-帕雷哈这样的科学家前往中国。更多中国出生的科学家也正从国外回到中国这个充满科学机会的地方。
美国每年花在科学研究上的费用约5000亿美元,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但中国已经位列第二,超过了欧盟和日本。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的数据,中国在科研上的投入有望在今年年底前超过美国。2016年,中国的年度科学出版物首次超过美国。
“人们谈论中国科学发展的态度,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密苏里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中国科学的专家阿兰娜 克罗里科夫斯基说,外国观察家,其中许多人曾经都是高高在上的态度,现在对中国在政策推动下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感到敬畏。
“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会不断前来,这是肯定的,”帕斯特-帕雷哈说。“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创立自己的实验室的最佳地点。”
事实上,在招徕人才方面,中国一项名为国家“千人计划”的招聘计划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吸引了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
美国教授杰伊 西格尔(Jay Siegel)是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的科学家之一,他目前担任天津大学药学院、生命学院院长。正是在西格尔的邀请下,美国西北大学教授、2016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泽 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也成为了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
2013年,当杜克大学决定与中国武汉大学合办一所新的研究型大学时,中国对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吸引力得以彰显。“我们想招20人,但我们收到了1300份申请。”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常务副校长西蒙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表达了兴趣。”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提高本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仅次于美国。
许多专家认为,在科研领域,美国可以从中国收获很多,美国政府应该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专家们补充说,科学是最具国际化的人类事业之一,并且它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和合作化。近代的每一项重大科学成就,无论是基因组测序还是鉴定亚原子粒子,都离不开多个国家的合作。
西蒙说,华盛顿的决策者应该接受从事实际工作的科学家们所倡导的合作精神,而不是把中国视为威胁,“这对美国的利益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