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月牙湖街道,小微企业集中、人员流动大、用工不规范、工资协商难度大。对此,该街道率先探索了区域性集体协商新模式,在街道层面由商会代表雇主与街道工会分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解决企业差异化问题。
与此同时,经过多轮协商,福建成功签订第一份省级行业集体合同,解决了清洗保洁行业这一低收入群体的老难题,行业职工工资上涨100~300元不等,惠及全省清洗保洁行业190多家企业的近10万名职工。
在全国,集体协商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201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深化集体协商工作规划 (2014-2018年)》(以下简称《五年规划》)。如今,《五年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因地制宜开展集体协商已经成为各级工会长期开展的重点工作,集体协商动态建制率保持在80%以上,百人以上企业动态建制率保持在90%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通过集体协商制度,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完善成果分享机制,实现职工和企业共赢,日益为广大职工和企业管理者认同与支持。
集体协商提质增效
“截至2017年底,全国签订综合集体合同140.25万份,覆盖企业369.97万家,覆盖职工1.75亿人;签订工资专项合同129.85万份,覆盖企业357.73万家,覆盖职工1.62亿人”……
来自《五年规划》总结报告的这组数据,背后是各级工会致力于实现集体协商工作提质增效的努力与探索。
大连市金普新区外资企业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青年务工人员多,企业管理难、关系协调难、矛盾解决难这“三多三难”,使新区劳动关系复杂。对此,金普新区总工会创新发展区域集体协商制度,从建立健全区域协商、外企联络、策略培训、咨询指导、严把关口、主席保护六项制度入手,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外企联合会、区域工会作用,推动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共事,利益共享,劳动关系矛盾逐年下降。
工会组织如何适应劳动关系、职工队伍新变化,工会工作载体和手段如何满足职工需求?这是各地工会面对的共同考题。
各级工会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主动将职工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纳入集体协商之中,着力解决职工最操心最忧虑最困难的问题。许多省市和企业把职工关心的福利费及教育经费使用、劳动保护、技能人才待遇、带薪休假、职工疗休养、健康体检、食堂通勤和子女托育等纳入集体协商范围。有些省市还创造性地提出“四必谈”“1+X”“4+N”“1+4+N”等协商模式,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集体协商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拓展了协商范围,回应了职工诉求。
5年来,供给侧企业改革也成为各级工会关注的焦点,将去产能企业的工资按时支付、职工转岗下岗安置、待岗职工生活保障、职工再就业培训以及职工技能提升等纳入集体协商之中,在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聚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局,各级工会进一步将职工长远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如四川通过协商引导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单元或津贴制度,江苏首签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云南将集体协商与引领职工素质提升相结合,河北唐山鼓励企业签订职工培训专项集体合同……
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一个个“首次”、一项项创新,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职工更有获得感。
行业集体协商蓬勃发展
突出抓好行业集体协商,是推进《五年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
5年来,各级工会把行业集体协商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协商主体建设,丰富协商内容和深度,使行业集体协商发挥更大效用,行业标准逐步完善。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签订行业集体合同5.9万份,覆盖企业50万个,覆盖职工1940万人。与此同时,不同层次的行业劳动标准也逐步建立完善,行业协商逐步向灵活用工领域延伸,行业协商在规范用工、引导职工有序流动、推进行业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各级工会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勇于突破体制禁锢,探索形成了行业集体协商的有效形式和工作机制。以北京为例,随着分享经济发展迅猛,非公有制用人单位职工已占在职职工比重70%以上,这对工会维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北京市总工会大力推进行业协商,目前全市有13个市级行业、31个区级行业、89个街道乡镇行业开展了集体协商,协商内容不断丰富,覆盖面逐年提升。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努力适应企业用工方式的发展变化,自觉加大行业协商指导服务工作力度。湖北探索在外卖、网约车等平台经济领域开展集体协商,开创了餐饮行业集体协商的“武汉样本”;上海市探索建立新业态用工领域的协商机制,发布快递、医护、家政等行业的劳动者收入报酬状况及市场服务通用价位,形成行业劳动标准;山东省海员工会发布公务船/科考船派遣制船员行业工资参考标准,等等。
5年来,在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先后出现了邳州板材、深圳盐田港拖车、海南酒店、宁夏枸杞、三门峡劳务派遣等一大批行业协商的典型经验,被国际劳工组织收入《中外集体协商典型案例比较》,形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
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
在浙江宁波,今年首次举办的工资集体协商模拟比赛引发了关注,“培训+情景演示+实战竞赛”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比赛模式让很多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的协商能力显著提高。培养专业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向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和针对性指导,为开展集体协商提供了有力支持。
5年来,集体协商专职指导员逐渐成为加强基层工会建设、推进集体协商的重要力量。各地按照全总《五年规划》《关于加强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要求,自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推进专兼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各级工会已形成41361人的专兼职集体协商指导员,其中专职指导员4612人。此外,绝大多数省(区、市)实现了集体协商指导员在省、市、县三级工会全覆盖,并不断向乡镇街道和社区延伸。
各级工会切实加强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管理,进一步完善指导员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会制定了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16个省(区、市)对优秀指导员进行差异化奖励。许多地方工会还探索建立了以专职指导员为负责人的指导工作室,形成行业(区域)工会、人社和企业代表组织合力推进行业协商的局面,指导员队伍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探索质效评估新标尺
集体协商的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由职工来检验。
为此,四川省总工会把职工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作为集体协商质效评估的核心要素,从制度建设、协议内容评价、程序规范性、协议履行状况、职工满意度测评等七个方面,细化了42项评估指标,探索完善了集体协商质效评估制度机制。
在全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工会组织将质效评估作为集体协商的必要程序,有机融入集体协商工作的链条之中。
在深入了解职工诉求变化的情况下,各级工会不断拓展协商内容、强化职工参与、完善协商机制,增强了企业集体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工会建立了集体协商绩效评估体系,对企业集体协商程序和内容进行量化评价。
2018年,按照全总《关于开展集体协商质效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北京、河北等10个省份开展了质效评价试点,提高职工群众对集体协商工作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激发企业行政对开展集体协商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统计显示,职工对集体协商工作的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较《五年规划》实施前有较大的提升,集体协商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2017年,在实施落实《五年规划》情况调研督查中发现,有14个省(区、市)的企业职工对集体合同的知晓率超过90%,22个省(区、市)的企业职工对集体协商参与率超过70%,15个省(区、市)的企业职工对集体协商的满意率超过70%。